近日,cdb泰富基金的股权变更终于敲定。在郭凯泰富基金成立近9年后,郭凯证券正式退出股东名单,北京国有资本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成为新东家。
近年来,公募基金行业发展迅速,规模达到26万亿元。然而,一些小型基金公司一直无法找到出路。经过多年的挣扎,由于经营无果,他们几乎成了“空壳”公司。近日,《公开发行证券的基金管理人监督管理办法》的出台,为“壳”基金公司的市场化退出提供了新的路径。
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各路资本的进入,竞争日益激烈的公募行业的牌照红利正在逐渐消失。那些“壳”基金公司迫切需要寻找出路,利用新股东、并购等方式焕发青春。此外,受访业内人士建议,监管部门应进一步明确强制退出机制,从保护投资者根本利益的角度出发,对提供劣质投资服务的基金公司进行强制退出。
尘埃落定,国门打开,太傅迎来新主人。
2013年7月,cdb泰富基金正式成立。当时,公募基金总规模不足3万亿元。近年来,公募基金发展迅速,总规模达到26万亿元。然而,对于cdb泰富基金来说,它已经错过了行业的发展。
自去年8月以来,cdb泰富基金没有管理公开发行的基金产品。是什么原因导致cdb泰富基金陷入如此困境?
在业内人士看来,频繁的人事变动、公司风控的缺失、债券基金的“踩雷”,都是郭凯泰富基金成为“壳”公司的原因。
2018年5月4日,郭凯泰富基金发布《关于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受理郭凯泰富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诉丹东港集团有限公司代理郭凯泰富定期开放信用债证券投资基金债券交易纠纷一案的公告》,显示所购债券“踩雷”对其债券产品影响较大。
公司发展不好的时候,基金经理会陆续离职。
2018年11月,林聪因个人原因离职。值得注意的是,当时cdb泰富基金对林聪寄予厚望,林聪是cdb泰富旗下第一只股票型基金cdb泰富凯航混合型的基金经理。在离职后不久,2019年10月,梁雪丹、何等基金经理也相继离职。
今年4月,针对cdb泰富基金的股权转让,证监会提出了五点意见,主要涉及北京市国有资本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的股权参与以及未来如何管理cdb泰富基金。今年6月,cdb泰富基金的新东家终于尘埃落定。
敲响了许多小公司几乎“空壳”的警钟
凯泰富的这一易主再次引发了市场对小型基金公司的担忧。
虽然近年来行业高速发展,但头部化趋势明显。龙头公司如易方达基金的管理规模已经超过万亿元,而一些小型基金公司则苦苦寻找出路,处于“空壳”边缘。
choice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9家基金公司基金管理规模低于6亿元,其中7家管理规模低于3亿元。
以2017年成立的郭蓉基金为例。截至3月底,旗下共有7只基金,总规模不足2亿元。
原本注册资本就已经不足,大股东又要增资。2022年1月29日,郭蓉基金发布公告称,郭蓉证券、上海固若投资中心同比例向郭蓉基金增资2000万元。增资完成后,公司注册资本由1.5亿元增加至1.7亿元,股东及股东出资比例不变。
比郭蓉基金早成立5年的华晨未来基金也处境艰难。到今年3月底,华赢未来旗下有三只基金,总规模1.31亿元。
上述处于“空壳”边缘的基金公司都有类似的“痛点”,即由于人员流动频繁、公司管理不善而形成恶性循环。
例如,今年5月,大成基金核心投研人物王宣布辞职,成为其继任者。但从公开信息来看,蔡林此前曾是应永基金股权投资部研究员或缺乏基金管理经验,目前管理大成基金旗下所有股票型基金。
和证致远基金的高管变动更为频繁。2021年7月,赵欣瑜卸任总经理。两个月后,副总经理梁涛也因个人原因离职。今年3月,齐林也因个人原因离开了监察长一职。
优胜劣汰的行业生态有待净化。
新东家的到来能否给cdb泰富基金带来新的活力,还需要时间来检验。然而,这一事件引起了业内对小型基金公司的思考。他们未来的出路在哪里?
惠诚基金研究中心表示,基金管理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投资管理能力,这种能力来自于科学系统的投研体系的建立和优秀投研人才的建设与培养。如果不能在一定时期内形成有竞争力的投资管理能力,基金管理公司的市场品牌就没有根基,发展和生存的基础也就丧失了。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高级基金分析师迟也有类似的观点:“要实现长期发展,基金管理公司不仅要加强自身的投研建设、人才储备和公司治理,还要根据自身优势打造特色服务,为投资者创造长期获得感。”
在业内人士看来,优胜劣汰是每个行业都需要经历的过程,公募基金行业也不例外。
《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监督管理办法》近日发布,为公募基金管理人市场化退出提供了路径参考。具体来说,允许经营失败的基金管理公司自愿申请取消公募基金管理资格或通过并购重组实现市场化退出。
池表示,基金公司的退出主要涉及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的保护以及由此引起的托管人与募集机构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变化,涉及相关人员较多,申请注销或合并重组所面临的情况也有所不同。每一个退出的过程都要充分考虑各相关方的权利义务,保护持有人的利益,所以基金公司的退出是复杂的。
从海外市场的发展经验来看,惠诚基金研究中心认为,市场化并购重组是发展困难的基金公司寻求重生的有效途径。“由于公募基金牌照容易获得,海外市场多是市场化优胜劣汰,发展不好的基金公司自然会被淘汰。在海外市场也有很多行业并购的案例,通常是大型公募基金并购一些领域发展特色显著的公共机构,以加强自身发展实力。例如,贝莱德收购ishare是为了增强其在etf和指数基金方面的能力。”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基金管理市场,市场机制相对成熟。发展不佳的基金公司通常会通过被收购、被合并、或者转让资产管理业务等方式退出。不仅是发展不好的基金公司,很多大型资产管理巨头之间的并购也非常普遍。”不过,池提醒,一家发展良好的公司与一家发展不佳的公司合并有一定的价值,但价值能否发挥取决于合并后的整合能力,尤其是合并后两家公司的文化、管理、投研、业务资源等方面能否放大,整合能力弱反而可能带来负面结果。
上海一位基金研究员对此表示认同。在他看来,目前公募牌照红利虽然在逐渐消失,但仍有一定价值,是寻找新股东、并购或行业资源整合的较好方式,但也面临一些现实问题。“公募基金行业处于快速发展期,股权估值相对较高。如果大型基金公司选择ma,它们必须支付牌照溢价,但它们已经拥有牌照。小基金公司要有足够的特色,才有吸引力。此外,建议监管部门进一步明确强制退出机制,从保护投资者根本利益的角度出发,强制提供劣质投资服务的基金公司退出。”